碳資產與碳市場是當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與工具。碳資產作為一種新型的環境經濟資源,通過市場交易機制,將無形的減排行為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實體資產。本文系統解讀了中國碳資產交易市場的現行狀況和發展動態,分析了未來發展趨勢,梳理出企業與個人參與碳市場的新途徑并給出建議。
碳資產與碳市場簡介
碳資產,是指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下,具有商業價值和可交易性質的碳減排權利或碳減排成果。碳資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碳資產主要指碳配額、碳信用等可交易資產;廣義碳資產泛指預期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的碳減排相關資源。我國主流碳資產包括碳配額(CEA)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
l碳配額(CEA,China Emission Allowance)
CEA是經政府主管部門核定,控排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時期內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的總量配額。
l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碳市場,是一種基于市場經濟手段設計的、通過買賣碳排放權來管理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碳市場設立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借助市場經濟手段來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尤其是通過量化、定價和交易碳排放權的方式,實現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控制和減少。我國碳市場分為強制性碳市場(CEA市場)和自愿性碳市場(CCER市場)兩種。
碳交易市場機制
中國碳資產交易市場表現
中國碳市場的供需構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供給端由碳配額分配和CCER項目開發組成,而需求端則源于企業的碳配額需求。中國碳市場的供需均衡是一個復雜互動的過程,它依賴于政府對碳配額發放節奏與總量的有效調控,以及市場對CCER項目開發和應用的響應速度,這兩方面因素與企業實際配額需求相結合,共同構建并動態調整著碳市場的供需平衡態勢。
1、CEA市場運行情況
中國碳交易體系由多個層次構成,包括覆蓋全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所,以及分布于九個省市的區域性試點交易所。其中,四川碳交易所現階段專注于提供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產品的交易服務,尚未開展其他類型的碳資產交易。
從全國碳交易中心市場數據來看,2023年CEA成交21194.37噸,相比上年度大幅上升,相比21年也有60%的漲幅。成交總金額144.44億元,成交均價68.15元/噸。年度分析來看,2022年成交量大幅減少,原因主要是我國碳市場目前的履約周期安排為兩年一次,2022年并非履約年。價格方面,全國碳市場穩步上漲。
復旦大學的CEA月度價格指數顯示中國碳市場價格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2021年12月履約后出現顯著漲幅。2023年末第二個履約周期結束時,碳價再度攀升,履約臨近引發集中交易,推高市場價格。期間,更嚴格的基準線(第二個履約周期300MW等級以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平均基準值分別下調7%、10%,對應碳配額縮減約3.15億噸)導致企業配額缺口增大,供需失衡狀況加劇,進一步拉動碳價走高。履約結束后,市場價格有所回調。
從八大試點交易所(除四川碳交所外)的成交數據來看,2023年八大交易所共成交碳配額7012萬噸,成交金額29.3億元,顯示近幾年碳配額成交量逐步放大。
試點城市碳市場由于規則制定不統一以及政府干預程度各異,造成了各地碳配額市場價格顯著差異的現象。
2、CCER市場運行情況
2023年地方碳市場CCER交易總量達到了1530萬噸,同比上漲約92%。2017年后CCER項目備案和減排量簽發暫停,導致此后地方碳市場的配額履約清繳持續消耗CCER的存量,市場中可供交易的CCER總量大幅減少,近兩年成交量低迷。
2024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首日CCER成交均價63.51元/噸,略低于當日全國碳排放權(CEA)交易成交價格70.67元/噸。
企業與個人參與碳市場的新路徑
中國地方碳交易所服務涵蓋了碳金融市場的一級、二級市場、融資服務及配套服務,既提供區域碳配額交易,也承擔全國CCER現貨交易任務。各交易所創新推出了碳遠期、碳質押等金融衍生品,旨在增強碳資產流動性。企業借此機會不僅能開發和購買各類碳金融產品,還能通過盤活碳資產進行融資,有效避免碳資產閑置,最大化經濟價值。
以下列舉了各方參與碳市場的途徑:
1、控排企業
通過參與碳配額交易市場,根據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額度進行買賣,并利用碳質押、碳基金等碳金融工具,實現碳資產的金融化和價值最大化。
2、CCER開發主體
開發并運營減排項目,產生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在碳市場上進行交易,同時通過金融機構提供的碳融資服務,如項目貸款、碳收益權質押融資等,推動項目實施并獲得經濟效益。
3、金融機構投資者
從全球金融機構的實踐來看,主要有三種模式:1)碳交易,包括參與碳配額、碳信用交易,充當做市商等;2)碳融資服務,碳資產融資服務包括碳債券、碳資產質押融資、碳回購、碳資產托管等形式,能夠有效幫助企業盤活碳資產,提升碳資產融資的靈活性;3)碳金融支持服務,支持性碳金融服務主要包括碳指數、碳保險和碳基金。
4、個人投資者
目前,全國9大試點交易所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所體系中,已有廣東、海峽、四川、重慶、湖北及深圳6家交易所接受個人投資者開戶。個人投資者在這些交易所中,可通過購買碳指數交易產品、碳期貨合約、碳基金等多種金融工具,實現綠色投資和資產配置。
5、碳服務提供商
包括碳排放核查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咨詢顧問等,為市場參與者提供碳資產計量、核查、交易策略咨詢以及碳資產管理服務,推動碳市場的專業化和規范化運作。
參與碳市場的策略建議
1、全國碳市場擴容,控排企業可提前規劃
面對全國碳市場擴容,更多企業會參與到碳市場中。控排企業可提前布局碳交易市場并制定相應的交易策略。一方面,企業可通過節能技術升級和生產模式轉變,降低碳排放量的產生和碳配額的消耗,從而在碳交易市場把握更大的主動權。另一方面,應用合適的碳金融手段,做好碳資產管理,將為企業產生創造更多的現金流并降低融資成本。
2、CCER市場重啟,新的市場機遇窗口產生
自2017年暫停備案后,現有項目稀缺,且2025年起存量CCER不能再用于抵消碳配額,導致CCER市場供需不平衡。CCER市場急需新減排項目的開發從而為市場提供新一輪供應勢能。CCER市場重啟后,為減排項目開發主體重新打開了新的市場機遇窗口。
3、碳金融體系漸趨完備,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
碳金融體系正逐步完善,吸引多元化投資者的參與,從而產生更大的需求動力,疊加政府控制碳配額的供給,供需不平衡的趨勢發展最終會表現為碳價的上升。同時隨著碳市場的制度深化與國際化進程,我國碳價有望在市場機制推動下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這為碳市場的投資者贏得了一定的獲利空間。